• Eng
  • 繁
  
    • 領導簡介
    • 主席的话
    • 會董會組織
    • 鍾氏歷史
    • 活動消息
    • 入會資料
    • 國際宗親會資訊
    • 聯繫我們
  • 歷代先祖
  • 祖訓
  • 族歌
  • 鍾氏源流
  • 香港鍾氏村落介紹
鍾氏源流

參天之木,必有其根;環山之水,必有其源;芸芸眾生,必有其祖。鍾氏宗族,自春秋受姓以來,源遠流長,族系繁多,但鍾氏的淵源和啟姓,眾說紛紜,難以考證,究其原因大概與政治因素、時代變遷、多次大遷徙引致許多鍾氏珍貴文化資料遺失有關。

根據多數族譜記載,穎川堂鍾姓祖先始於鍾烈與鍾接,(源於微子啟和微仲衍)。微子啟姓子名啟,封於微(今山西路城縣微子鎮),故稱微子。本是殷紂王庶兄,紂王無道,微子屢諫不果,被周武王所滅。微子抱神器投奔於周,周成王三年(公元前1040)被封於宋(今江南商丘一帶)為宋國君之始。微子卒,因其子早喪,立其弟微仲衍繼位,下傳26代,歷755年,至宋偃公因無道,于周赧王29年(公元前286年)被齊楚魏所滅,其弟烈公避於許(今河南許昌)因曾受封鍾邑大夫,遂以鍾為姓,成為穎川第一個鍾姓始祖。此後85年(公元前201年)又有位鍾離接亦因避禍隱居長社(今河南長葛),去離鍾姓,成為穎川鍾姓第二個肇姓始祖,但其本源均出於微仲衍。史載,微仲衍下傳至13代宋桓公御說,生三子,目夷、茲甫、遨。桓公卒,茲甫接位,是為襄公。遨出使晉國,居留於晉,生一子名扈,改姓伯,伯扈生一子伯宗,“有賢能,好直言”,晉景公任其為大夫。景公卒,厲公接位,被權奸“三郤”譛殺。其子伯州犁奔楚,深得楚共王信任,委為太宰。共王卒,因宮廷政變而遭殺害,其子伯郤宛“直而和,國人悅之”,楚平王以其父被冤殺,任為左尹(副相),但又為奸佞費無忌所不容,對令尹子常屢進譖言,詭設圈套,被焚家滅族。幸有伯郤宛之子伯噽逃奔吳國,吳王夫差任為太宰,越滅吳後,伯噽被殺。其子伯簠逃往鍾離(今安徽鳳陽),以其先祖曾食采鍾離,逐以鍾離為姓。自鍾離簠下傳至第6代鍾離昧,居伊盧(今江蘇灌陽縣境),秦末,隨項羽起兵反秦,為項羽軍中大將,項羽敗亡後,投奔漢軍大將韓信,漢王劉邦怨昧,詔信捕昧,昧被逼自刎。昧生二子,長子發,仍故姓,居九江,次子接,隱居長社(今河南長葛),去離姓鍾,這就是穎川第二個鍾姓始祖的原由。

烈、接二公肇姓,雖年代有先後,來處也不同,但其本源均出自微子,而且同是微公第26代裔孫。微子啟是穎川鍾姓的遠伯祖,微仲衍是穎川鍾姓的血緣遠祖。必須指出,在鍾姓諸譜中,有把烈公載作接公之子的,但經多方考證,此為誤傳。也有記載本姓源出於西周鍾師世家鍾儀、鍾健的,但其譜系又聯接不上,有待進一步考查。此外,在少數民族中,也有以鍾為姓的,如畬、滿、白、回、蒙等民族,以畬族為多,而畬族傳說中的祖先,近似神話,無從稽考。

    鍾賢與鍾寵是穎川一族南遷最早,發展最大的兩位中興之祖,而江西贛州則同是兩位南遷始祖的第一站。譜載,烈公第24世孫鍾聖、鍾善、鍾賢兄弟三人,因避戰亂,於晉末元熙二年(公元420年),攜眷渡江南遷,鍾聖遷南京江寧,鍾善遷浙江紹興,鍾賢遷江西贛州。賢公有一子鍾朝隨父南遷,鍾賢智勇雙全,不久,奉詔入閩,任建州黃連令(今福建寧化縣),時值閩地“六戎”烽起,鍾賢父子起兵剿滅,誥封威武將軍,此後,鍾賢奉詔入蜀為官,終卒於蜀。朝襲父爵,再遷鄞江白虎村(今福建長汀市區),朝繼母馬氏卒葬九龍崗(今長汀中學),眾稱馬氏祖婆墓。朝生三子,遠、道、逸,從此枝分椒升、瓜瓞綿延。

繼賢公130年後,接公23世孫鍾寵於梁武帝大清年間,從臨海官籍移居江西贛州,是穎川鍾姓南遷第二始祖。譜載,鍾寵是永嘉郡丞鍾崢之子,梁大清元年(公元547年)為臨海令(今浙江臨海市)。大清三年,叛臣侯景大亂京都,鍾寵辭官攜眷移居虔州崗下朝天坊(今贛州市區),卒葬天竺山,其子鍾匡再遷興國平固原(今興國縣城平固原街)。匡生二子,寶恒、矩,從此又走上了新的發展時期。長汀與興國成為繼穎川之後第二個發祥地。

自唐代中期起,賢公11世孫鍾禮兄弟七人,有五人先後從汀州遷出,其中鍾恭遷信豐,鍾寬遷于都,鍾廉遷上杭,鍾節遷瑞金,鍾敏遷贛縣,鍾禮之孫鍾武遷武平,鍾武12世孫鍾理從武平遷梅縣,鍾正遷蕉嶺,鍾發遷潮安,鍾理6世孫提齡、遐齡、禎齡、祥齡、瑞齡及其後裔分遷五華、興寧、紫金、龍川、河源、惠陽、惠東、博羅、龍門、增城、花都、清遠、佛崗、東莞、深圳、香港、澳門、台灣等,還有遷往廣西、四川、重慶等各地。寵公後裔在興國傳承時間較長,至今仍有八萬多人(包括部份賢裔),為該縣第二大姓。往外遷的以寵公7世孫紹景、紹高、紹京等後裔為多。譜載:紹高公9世孫鍾全慕於晚唐入閩,任汀州刺史,在位20多年,卒後,其孫理政襲位,生九子,只有三子(六郎、十三郎、十七郎)世居汀州,其餘六子(七郎、九郎、十二郎、十六郎、廿郎、廿一郎)及其後裔分遷瑞金、寧都、石城、武平、上杭、始興、南雄、曲江、英德、五華、興寧等地。紹京公9世孫鍾軾於北宋初,隨岳父潘美統征南漢劉鋹政權,平後,留任廣州防御史,立籍於從化屈洞村,其後裔分遷廣州蘿崗、珠村、棠下、員村、榕村、夏浦等地;紹京公13世孫鍾柔,於宋哲宗年間仕宦南雄州,致仕後從珠璣巷遷古岡新化里香山宅場(今鶴山共和萊蘇村),其後裔分遷江門、陽江、湛江、茂名、中山等地,柔兄鍾剛同來珠璣,後遷東莞茶園;紹京公15世孫鍾湛,於宋徽宗年間,任譚州尹,任滿回原籍江西分宜,途經平江,居於平江城北鳴水洞,是為入湘始祖之一,其後裔分遷湘陽、長沙、監利、洪湖等地;紹景公19世孫鍾九龍,生於江西泰和,元末,貶任廣西平樂大守,元亡,後隱居衡山,其四個兒子,應惠守居衡山、應禎、應德、應祥等三子及其後裔分遷新化、益陽、安化、桃江、漢壽等地;紹京公16世孫亨道後裔能可和鳴亮於明代洪武年間,為經商,從江西永豐遷湖北天門,其後裔分遷仙桃,潛江、荊門、鍾祥、京山、應城、雲夢、漢州等地。

珠璣古巷,自唐代宰相張九齡開通梅嶺馳道以來,便逐漸成為南北交通要道的驛站。至宋代,已是“編戶村中人集處,肩摩道上馬交馳”的通衢集鎮了。許多北來南遷的移民(包括鍾姓)皆曾駐足於此,時間或長或短,有的幾年、有的幾代,又往珠三角遷徙,珠璣巷成了客家南移的“中轉站”。

至今,烈、接兩系已成為全鍾姓的主體,賢、寵兩裔是全鍾姓的兩大主流。據2006年中國科學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新公佈,全國鍾姓人口共有508萬,居全國4100多個姓氏中第54位,族群分佈,多聚居於江西、廣東、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重慶、福建、浙江、香港、台灣等地,其餘各地均有星居,世界各地,亦已播及,以東南亞居多。

    回顧歷史,從微公至今,已傳承一百多代,歷時三千多年,我族歷史可謂悠久。在這漫長歲月中,我們的祖先歷盡了艱難險阻,受過許多挫折,靠他們的勤勞、勇敢和智慧衝破了前進中的一切障礙,戰勝了在發展中的重重困難,終於使我們這個氏族不斷前進、發展和壯大。總結我族發展的經歷,有兩條最基本的經驗:一是只要堅持自存、自立、自強,敢於開拓、創新、拚搏,就一定能向前發展及壯大;二是一個氏族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社會的安定及國家的富強。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祖先的優良傳統,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,與時俱進,超越前賢,為中華民族的崛起,國家的振興作出貢獻。

  • 熱線 +852 2770 6556
  • 電郵:info@chung-s.com.hk
  • 臉書資訊
版權所有©香港鍾氏宗親總會有限公司